各位正在與肥胖奮鬥的朋友們,你們是否也被坊間琳瑯滿目的減重方法搞得暈頭轉向?是時候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減重迷思,聽聽來自臨床第一線的專業見解了。本篇文章將深入剖析張翔寧醫師的減重方法,帶你撥開減重的重重迷霧,踏上健康減重的正途。
張翔寧醫師是一位體重管理專科醫師,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減重外科主任。他擁有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及體重管理專科醫師執照,同時也是臺灣肥胖醫學會理事。
張醫師長期從事減重臨床工作,對於肥胖症的病理生理機轉、治療方式以及術後追蹤照護有深入的研究。他認為減重並非單純追求體重數字的下降,而是一個複雜且需要個人化規劃的漫長旅程。
坊間充斥著許多關於減重的迷思,這些迷思往往誤導了人們正確的減重觀念。張醫師歸納出以下常見的迷思:
迷思 1:減重就是多吃少動?
真相:減重不只關乎飲食和運動,還涉及賀爾蒙、遺傳和環境等複雜因素。單靠多吃少動往往難以達到長期有效的減重效果。
迷思 2:只要少吃就會瘦?
真相:過度限制熱量攝取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,反而減緩減重速度,甚至造成營養不良。
迷思 3:只要多運動就會瘦?
真相:運動固然可以消耗熱量,但過度運動也可能導致受傷或對身體造成負擔,影響減重效果。
迷思 4:喝水就能瘦?
真相:喝水對身體有益,但並不能直接促進減重。
張醫師強調減重是一個循序漸進、量身打造的過程。他採用以下方法幫助患者達到健康減重:
張醫師建議採取均衡飲食,以原型食物為主,包括新鮮蔬果、全穀物、優質蛋白質和健康脂肪。他注重飲食教育,讓患者理解食物與營養的關係,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。
張醫師適時提供運動建議,強調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。從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開始,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,避免過度運動造成反效果。
減重不只是身體的調整,更是行為的改變。張醫師透過諮詢和團體互動,協助患者找出減重障礙,制定可行的減重計畫,並提供心理支持。
對於肥胖程度較高、合併相關疾病,或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,張醫師會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減重手術。減重手術包括胃繞道手術、袖狀胃切除術和胃水球手術等。
減重手術能縮小胃容量或改變消化系統,限制食量並減少熱量吸收。不過,張醫師強調減重手術並非減重的捷徑,術後仍需配合飲食調整、運動和行為改變,才能維持減重效果。
張醫師表示,減重後復胖與否取決於術後是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。建議患者持續進行飲食調整、運動習慣和定期追蹤,以避免復胖。
減重手術的併發症較為罕見,但仍有發生風險。常見的併發症包括感染、出血、營養不良和胃食道逆流等。張醫師術前會詳細評估患者的風險,並在手術中採取預防措施,以降低併發症發生率。
減重手術後,患者的飲食習慣會有所改變,需要少量多餐,並避免攝取高熱量、高油脂的食物。運動量也會逐漸增加,建議循序漸進,避免過度運動。
減重後是否復胖取決於術後是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。建議患者持續進行飲食調整、運動習慣和定期追蹤,以避免復胖。
減重手術的併發症較為罕見,但仍有發生風險。常見的併發症包括感染、出血、營養不良和胃食道逆流等。術前會詳細評估患者的風險,並在手術中採取預防措施,以降低併發症發生率。
減重手術後,患者的飲食習慣會有所改變,需要少量多餐,並避免攝取高熱量、高油脂的食物。運動量也會逐漸增加,建議循序漸進,避免過度運動。